青城山公墓老北京的丧葬礼俗:倒头礼仪、开殃榜、立铭旌、立幡、挑纸钱

  • 礼仪流程
  • 2020-04-27
  • 人已阅读
简介如果是汉族平常人家,没钱讲究不起,就得挑钱纸立在大门外,死者是多少岁,用多少张纸钱,再加上天一张、地一张,如五十岁,就用五十二张,把这些纸钱串挂在包了白纸三五尺长的竹竿上就可以了。满族人用幡,人死之后,当即派人请杠房来人立幡。这幡也是杠房经常必备的东西。
如果是汉族平常人家,没钱讲究不起,就得挑钱纸立在大门外,死者是多少岁,用多少张纸钱,再加上天一张、地一张,如五十岁,就用五十二张,把这些纸钱串挂在包了白纸三五尺长的竹竿上就可以了。满族人用幡,人死之后,当即派人请杠房来人立幡。这幡也是杠房经常必备的东西。青城山公墓,双流公墓价格,青城山公墓大概什么价格?

老北京丧葬习俗非常繁杂,原因是多方面的。近代以来,北京作为帝王之都和民国初期首都,这里聚居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在这方面比北京更突出;加之,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西方文化无情的冲击,更使得这个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

在丧葬习俗上,从静态说,一方面是因为贫富不均所带来的丧葬消费的层次化,满清皇族办丧事与普通平民办丧事不同、工商大贾办丧事与卖苦力的办丧事也有明显的区别;另一方面则是民族、宗教的不同,其丧葬习俗也有很多差别,如满族与汉族丧葬习俗的不同,伊斯兰教、佛家弟子、基督教的“孩子们”都各自有自己处理死者的仪式。从动态说一方面是北京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由此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丧葬习俗;另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影响之下丧葬习俗上的变化,即“洋式的、新颖的丧葬习俗的出现。所有这些,都使得老北京的丧葬习俗相当的丰富多彩。

易箦

人到了医生以为不可能再有希望的时候,应该说一场丧事就开始了,尽管人还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气。家人在得到医生对病人的裁决之后,知道医生已无能为力,于是想借助一下迷信的力量,就是预备殓衣(即是俗话说的“装裹”、“寿衣”),企图借此冲一冲喜,如果侥幸得以不死,自然是这冲喜的力量,即使是真死了,装裹也是死者随身必备之物,本来就应该提前准备的。要在人死之前作的,还有易箦。一般人家忌讳人死在炕上认为人死在炕上,就背了炕去了,当然不吉祥。所以要在人死之前挪一挪地方,那地方也叫床,实际上是“曾子易箦”之意。

汉人一般就用木板,图方便取下一扇门板架起来就行;满人则要从杠房处叫床,叫“吉祥板”,又叫“太平床”,是一块朱漆的铺板,架在不到二尺的矮凳上。易箦的时候,由长子抱头,其余亲属托全身,有的还会喊一句:“冲一冲就好啦!”似乎还抱有一线生的希望。

小殓

人断气之前要做好另一件事情,就是穿殓衣,这叫“得季因为人死之后尸体僵硬,再穿衣服比较困难,所以最好是在弥留之际穿上殓衣。在穿衣之前还要洗澡,男的要剃头,女的要梳头装裹也有很多讲究,有人在生前就已准备好了,往往是人到老年,选择一个旧历闰月年头来做;而大多数还是在人快咽气的时候,到寿衣铺买一趟。

装裹又分两种,一种叫清装寿衣,满人或者清朝官员大多用它,就是把死者打扮成清朝官宦的样子,男的是棉袍、马褂、顶翎,女的穿蟒袍、霞帔;另一种是明装寿衣,大多是汉人用它,即给死者穿上明朝服装。以上都是比较讲究一点的,如普通人家不过是棉袄、棉裤、棉长袍之类。脚上穿的是布鞋,鞋底有莲花图案,有佛教讲究“脚登莲台”的意思;头上戴的是瓜皮小帽,老人则可以戴“九连环”、“圣手折篮”,头上戴“观音兜”等。死者永远都得躺着,所以还需枕头,好的有“莲花宝枕”,一般多用“鸡鸣枕”。所有装裹,不论是春夏秋冬都得用棉作成,禁忌用皮,说是用皮衣、皮鞋之类,死者下辈子就会转世为牲口;所有衣服不钉钮扣,只缝飘带,也不用带子,因为“钮子”与扭子”谐音,和“带子”一样,不利于后人;而衣料决不能用缎子,“缎子”与“断子”谐音,也不用夏季衣料,大多爱用春绸、湖绉等。还有一点,装裹的件数均为单数。

穿戴好之后,还要盖些东西。少点儿的是三铺三盖,多的达到九铺九盖,和装裹件数一样必须是单数。最贴身的一层要盖黄的或白的,有“铺金盖银”的意思。其余都盖被单之类,而最后层要盖陀罗经被,“陀罗”是梵语,意思是“总持”,用佛教术语说是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密语:功德不可思议。民间则把这意思稍微变化,认为死人后披着陀罗经被,连阎王老子见了他也得站起来。这种东西在前清是王公大臣上遗疏,由皇帝亲自赐予,而且是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贫民百姓自然不能用了。其实皇帝赐予的并不是实物,而是给你有用陀罗经被的资格,至于陀罗经被,还得自己掏钱购买。陀罗经被是用白绫做成,上面印着金色的梵文咒语,有的则用黄色绫料,印红色咒语。到民国成立以后,这陀罗经被便不再有限制,什么人都可以用了。

穿盖好之后,还要含殓,就是讣闻上说的“亲视含殓”的含殓”,即在死者的嘴里放些东西。这是丧礼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个项目,古时候含什么东西都有一定的规矩,周礼规定是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璧、士含贝。后来简单一些,有含珠、玉的,也有含钱的,到老北京时大都含茶叶包了。

然后是在胸口上压一面镜子和一个称砣。民间有“左手金右手银”的讲究,就是在死者手里放金银锞子,穷人家也要放些铜钱。又传说,死者到阴间去的路上要经过恶狗村,为保证死者顺利通过恶狗村,就要让死者带上“打狗棒”、“打狗饼”,做法是在三根半尺长短的秫秸(即高粱秆)上各安面粉做的小球一个再做三个烧煳了的小面饼,盛一碗饭(即“倒头饭”),将面球棒插上,面饼放在饭上,摆在灵桌上,大殓的时候,这些东西要放在死者手里,或放在袖中,也可放在身边。

还要用麻绳将死者双脚拴起来,叫“绊脚丝”,满人用红绳,汉人用素色绳,为的是防止“诈尸”(即尸变—一死人站起来走动)。灵堂里一般是不许猫、狗人内的,传说是猫、狗跳过尸体就会发生尸变。

倒头礼

比街搭简:小殓结束以后,接下来是倒头礼。举行这一仪式之前,还要到冥衣铺买人、马一份的“倒头车”(领魂车)、“倒头轿”,这是冥衣铺常备东西,随时可以买到。拿回来之后,将车、轿放在门外,马头朝茔地方向,或朝离家最近的城门,还有向正西方向的青外五竹(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切停当后,全家便跪在灵床前高声举哀焚化纸钱,叫“烧倒头纸”。有将倒头纸一张接一张烧出门外,点燃倒头车的;也有的用灯花纸捻成“灯花儿”,从灵床直摆到大门外,再一一点燃,这叫“引路灯”,点到门外将倒头车点起来。不过一般人家只烧倒头纸,没有倒头车、轿等。更富一点的人家就要请和尚、道士绕着灵床念“倒头经”,说是给亡人“转咒”。以前,蒙古旗人请的是喇嘛念倒头经。

立铭旌、立幡、挑纸钱

如果家里有人去世,要在人死当天在家门口立一标志。过去汉族人是立铭旌、挑纸钱,满族人是立红幡。这都是领魂幡,有事榜制招魂的意思,同时也有报丧的意思。铭旌,也叫“明旌”,是用杉槁和绸缎搭起一座有三丈多高的铭旌楼,顶上呈亭顶形,上挂许多彩球,绸缎和彩球多用黄蓝白三种颜色。在这高高的亭子中央,从顶上用整匹的大红缎子直挂下来,大红缎子上用金字写上死者的姓名、年岁、官衔等,有报的还有署名,因为题写者大多是有名的人物,这叫“借衔题旌”。也有来得直接点的,只写上“某某先生讳××享寿××岁之铭旌”。不论怎么写,正中间一行字数只能是单数。搭这样的铭旌比较复杂,它还需有与之相配的排场,照习惯是在街上搭一个过街牌楼:左面有搭钟楼,右面搭鼓楼,中间有辕门,再在大门旁搭铭旌,黄蓝白三色鲜明,非常气派。因为花钱太多,后来也有简化一点的,用一长幅红绸或白绸,在中间写上字,或用青绒、青纸铰出字来贴上,挂在一个架子上也行。

如果是汉族平常人家,没钱讲究不起,就得挑钱纸立在大门外,死者是多少岁,用多少张纸钱,再加上天一张、地一张,如五十岁,就用五十二张,把这些纸钱串挂在包了白纸三五尺长的竹竿上就可以了。满族人用幡,人死之后,当即派人请杠房来人立幡。这幡也是杠房经常必备的东西。

开殃榜

件像样的丧事,首要的问题是开出办事日程,这样办起丧事来才能有礼有序,不致于乱了方寸。这份办事日程就是“殃榜”,得请懂行的“专门家”(即阴阳先生,或称“阴阳生”)来制定。详情参见本书《行业篇〉之《阴阳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