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朗陵接三、迎三、送三、开烟火、接三面、供斛食饽饽、放焰口

  • 礼仪流程
  • 2020-04-27
  • 人已阅读
简介一天晚上,佛家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在静室习定,到夜晚三更时分,看到一饿鬼名叫焰口,又叫面燃(“口吐火而面若然也”),身体枯干,咽喉如针一般细,一边喷着火一边对阿难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生饿鬼中。”阿难也颇觉恐怖,急问避灾的办法,焰口告诉他“汝明日为我等百千饿鬼及诸婆罗门仙人等各施一斛食,且为我供养三宝(即佛、法、僧),汝得增寿,我得升天。”​​​​​​​
一天晚上,佛家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在静室习定,到夜晚三更时分,看到一饿鬼名叫焰口,又叫面燃(“口吐火而面若然也”),身体枯干,咽喉如针一般细,一边喷着火一边对阿难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生饿鬼中。”阿难也颇觉恐怖,急问避灾的办法,焰口告诉他“汝明日为我等百千饿鬼及诸婆罗门仙人等各施一斛食,且为我供养三宝(即佛、法、僧),汝得增寿,我得升天。”

“接三者,近接魂魄也。”接三是丧事中的大典,除出殡之外,恐怕要数这接三最为隆重:“三日为接三,是丧礼大典。”不少丧家为争得死后的荣耀,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典当家产也要大办丧事,这接三所花的钱也是最多的。有诗为证:

丧事遭来已不堪,无钱急得眼睛蓝。

由来旧例知难按,曲巷都称大接三。

民间对接三由来的说法不一,有说人死三天,死者必定要到望乡台上遥望家中,所以要祭祀亡人,希望死者“尚飨”,故称接三”。有的说人死三天,死者要到阴曹地府里去,或说灵魂将在这一天被神、佛接走,人在生前不可能没有罪过,所以死者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佛)或神仙境界(道)里去还得有人帮助,死者家属请和尚、道士来为他诵经,为死者忏悔罪过,向“十方法界”的孤魂野鬼布施食物,替死者做善事赎罪。对宗教界来说是让阿弥陀佛迎接死者到极乐世界,称“迎三”、“接三”,而对僧人本人,为亡人念经超度,使死者不至于坠入“三涂”(地狱饿鬼、畜生),也是“冥阴两利”的善举,因此又叫“迎三功德”。对死者亲属而言,为帮助死者进入理想境界,要送他很多东西,替他付路费、送给他交通工具和日常用品及仆人等等,以便死者能顺利抵达彼岸世界,过上好日子,并保佑活着的亲人平安发达。

因此这接三非常重要,其礼节也就最复杂。正规地说,接三自然应当在人死的第三天进行,但贫穷人家有的只停灵五天,那就干脆第四天接三,和伴宿、送库等项目一次完成,第二天便出殡。也有只停灵三天的,提前到第二天接三,第三天就出殡了。那时候,贫困人家想隆重一点也不可能,毕竟财力有限。接三之前需要准备的东西,包括接三用的纸活,如车马、箱子等,请鼓乐,搭经棚、焰口座,请和尚、道士、尼姑、喇嘛,租用桌凳,请茶房,请总管、支客,定席面,等等。(因为这与老北京的丧葬服务行业有很多的关系,我们在本书《行业篇》中有详细介绍。)这些东西准备停当之后,接三这天的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亲友吊唁

至亲好友不一定要等到接三这天才来吊唁,大多是提前到达,这些人是一进门便嚎啕起来,行礼也不如接三这天正式。接三这天至亲好友上午就来了,大部分亲友等到下午才来。吊唁亲友的穿戴,不一定要穿孝服之类,清朝的时候,男客要摘下秋帽上的红缨,女客不戴首饰。客人步入大门,门鼓即刻响起,有“二报”的将信息传进去。至亲一进大门就可举哀,一般客人要走到月台上行礼,有茶房招呼。汉人是行上香磕头礼,满人行奠酒礼。行礼的时候,门吹和月台上的清音也都吹打起来,直到礼毕。客人叩祭起来后,即向跪在前面的孝属作揖或请安,孝属叩首,陪祭的人也要叩首。之后,客人在茶房的招呼下,到账房处交礼金,礼金是封在一个黄色、蓝签的套子里面,叫“折祭”,正中的蓝签上写“折祭×元”。也有在折祭之外送其他礼的,如礼幛、挽联等,三四十年代有送花圈、花篮的,这其中送礼幛最多。所送的礼幛,不论布料好坏,要用蓝、灰、青、白等素色别着白纸蓝纹的幛光,写着简单的挽词。至亲有送灵人、松亭、松狮、冥钱、金银锞子等东西的,自然都可在丧礼中使用。八旗人还有送饽饽桌子的。(本书《行业篇》有述,此不赘言。)客人交完礼金之后,账房发给一朵白菊花,下面有蓝绸条,写上“来宾”两字,可戴在胸前。有的丧家还发给孝衣、孝带子。客人在办完这些之后,便在茶座上等候开席(吃饭)。

说起吊唁,有不少笑话

满族吊仪,必奠必哭必慰,此皆合于古礼。然亦有过情之举。某友有妻丧,一旗友往吊,入门而号啕焉。然此特同寮之浮泛者,妻又少卒,同人皆讶焉。或私询之,则日曰:‘临丧不哀,圣人有戒,宁必有所恸邪?尝见酬应多者,往往号毕而不知没者为何人,谓之文过于情可矣。”

开烟火又叫开咽喉

过去办丧事讲究接三以前是不供饭的。接三这天在供早饭之前,先要给亡人举行“开烟火”的仪式。据佛教说法,堕人地狱的饿鬼,他们的咽喉如针一般细,当然不能进食,只有吃了自己女儿的祭食才能把咽喉打开,才不至于有变成饿鬼的危险。所以开咽喉的仪式一般是由已出嫁的女儿即姑奶奶来主持,女儿出资准备一桌祭席,满人是一张饽饽桌子,普通人家的女儿准备的是个“什锦盒子”(里面是肘花儿、酱肉、香肠、小肚等),供在灵桌上,吹鼓手要吹打三次之后,由女儿上供、叩首、举哀,开烟火的仪式就算完成。

一般人家只在晚上招待客人,开咽喉也是在晚饭前举行。招待来宾开完咽喉之后,便可开席招待客人了。一般接三的席面都比较简单,大富人家才准备酒席,大多数用炒菜面。所谓“接三面,洗三面”,是指人生的三面,即出生时的洗三面、生日的寿面和死后的接三面,都是少不得的,所以不论是谁,接三的主食定是面条。一般是一桌坐十个人,上菜时首先上四个冷荤凉碟,叫“压桌”,然后,知客才给客人让座,每人有一个布碟、双筷子、一个汤匙和一个能装三钱酒的白瓷酒盅。客人坐好后,炒菜才上桌,其数量多少与丧主的财力大小有关系,以四盘为多数,有上六盘、八盘的,上的菜越多当然是越体面。客人吃席只能象征性地喝点酒,且不能猜拳行令。热菜一上完,一大碗卤汁、一小碗炸酱、四碟面码和若干小碗面条马上被端上来,目的是防止吃菜太久,炒菜不够,这是普通人家,要是大富人家就没这个顾虑。

孝子在客人吃饭的时候还要来“谢席”,即孝子在茶房的带领下到每桌前头叩头,灬等孝子一下跪,茶房喊道:“本家道谢啦,请各位老爷太太今晚给送三哪!”这时全桌客人便站起来,行注目礼,表示答谢。客人离席也有规矩,不能先后离开,要等到全桌都已吃完,大家相互望一眼,一齐离席。

老北京办丧事,招待来宾,也有不少怪事:“京师习尚拉拢,无论婚丧等事,先备请帖多许,因亲及友,辗转相邀,虽素无一面者,帖至亦必具送分金,谓之撒网。这是对丧家讲究排场而言。而来宾,也有的“随礼”送少许钱,目的是到丧家吃一顿。乞丐是以哭丧来换饭吃,而少出钱多吃饭却是既体面又吃得好,所以一遇某家丧事,总有人混水摸鱼,白吃白喝

事无红白竞奢华,八碗仍将鸭翅加。

喜酒要多丧亦饱,笑询知客菜谁家。

供斛食饽饽

在招待客人用晚饭前后,孝子在馒头铺(或蒸锅铺)定作的斛食饽饽即被送来供在灵桌前。斛食饽饽是用无数的小馒头(有的用荷叶蒸饼)堆成一个宝塔形,放在一个木制的架子里。这木架本身成塔形,有三层高的也有五层高的,最底层正面刻有抠钉兽环的门样,每层绕边插着一堂“江米人”,即用江米捏出诸如“目连救母”、“双吊孝”、“断桥”、“安天会”之类的戏剧场面什么许仙、白娘子、法海、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等人物。木架上的小馒头都可以掰开来,有的堆高到十三层,最上头是一小饼,饼上还有一个带字的桃状馒头,再在四面插上彩色小旗,顶上插写有“西方接引”字样的黄色小幡。每堂斛食是两斤半,经馒头铺一作,变成两斤了。接三的时候,那些江米人要分送亲友,叫“抢江米人”,馒头或荷叶饼则作为晚间放焰口施食时的“法食”。这是体面人家的讲究,贫困人家用不起,便凑合用几个馒头代替了事。

送三

送三仪式的进行,夏天约在晚上七八点钟,冬天约在六七点钟。反正如果没有白天经,和尚们是要到天擦黑以后,拿着乐器在丧家门口集齐,由铺排领着才能进经棚,和尚们并不单独进棚。这些和尚只穿青袍,不披袈裟,进棚后也不到“鬼脸座”、“天荷座”上面就座,而是临时设座。就座之后,吹打起来,吹三通、打三通、念三通,念的是〈大悲咒》、《往生咒〉、《七佛灭罪真言》、〈心经〉等。后来有了不少简化:先用什么大钹、大铙、锅子、法鼓合奏《神仙同》或《世界同),再合诵《大悲咒》,最后用笙、管、笛、九音锣等奏佛教音乐,就是俗称的“吹音乐”。吹打完了,和尚下座,披上袭裟,拿着法器,等着叫点鼓了。

这时茶房喊道:“请本家孝子跪灵,各位送三的老爷们前升啦,前边拿香去呀!”送三的来宾有的举着长香,有的打着白纸灯笼,都可作照明之用,集合到门外,孝子也跪在了灵前。茶房喊一声:“本家请起,师傅点鼓”,于是如同演戏一般,僧众们立时法器齐鸣,吹鼓手也吹起大号,孝属及亲友便高声举哀,孝子孝女喊着“爸(妈)您上车吧!”连叫三声,随即转身哭着出去,真有生离死别的景象。

送三的行列,第一层是鼓乐前引,一般是官吹官打,最前面对号筒,吹出呜鸣的声音,然后是一对堂鼓,有用两对的,这堂鼓都是穿了孝,蒙了白布的,其中还有一人同时拿着一个叫“小铜鼓的”小疙瘩锣,一人拿大锣,后面就是凄婉的唢呐了第二层是纸活冥器、从冥衣铺租来的大型白色气死风灯,和汉人所用的清音、西乐队、文场,有尼姑、道士、喇嘛送三的也在这一层;第三层是送三亲友和孝属,亲友分成两排走,之后是长子,如是汉人,长子还打着挑钱纸,长子之后是二子、三子、孙子等,按从大到小的身份排列,长子、二子、三子是由人搀扶着,三子以后是走在后面的拉着前面的后衣下摆,连成一串。孝属妇女和女客不送三,只送到门口,也有送到街口的,然后跪在那里大哭一番即可,如果是满族人的丧礼,妇女则只跪在柩旁哭就可以了。和尚排成两行,永远都走在孝属后面跟着吹打,“放正”僧人拿手鼓或龙头香殿后。如是住寺和尚,其音乐只打“当当通”,而散游的子孙院的和尚则是打一阵大镲,吹一通音乐,交替进行,十分热闹。

送三一般送到附近的广场或街道,丧家可自由选择,后来是由警察规定地点。有名的焚化场所如北城钟楼后面的广场、地安门内路西便道广场、西城的南沟沿马路等。到达广场后,纸活冥器放在广场中央,车头对着坟地方向,孝子将挑钱纸交给茶房,跪在正中,所有鼓乐围着纸活三面吹打,在这音乐声中开始焚化纸活冥器,烧完之后,孝属磕三个头,只听一声大锣响,鼓乐立即停止。孝子起来转身向送三的亲友叩首道谢,茶房喊道:“本家向各位送三的老爷们道谢啦!”,再说:“请回宅用饭”,大部分来宾并不回丧家,而是各自散去。和尚们用大蓝布将法器一包,由铺排背回丧家,准备晚上放焰口。

放焰口

竟宵钟鼓闹喧阗,花费许多佛事钱。

定是法高能忏悔,酬他慷慨子孙贤。

放焰口是佛事中的“重头戏”,更是接三那天最热闹、最好看、最隆重的节目。贫困没钱的人家也要来个“光头儿三”什么的,除非赤贫。在富户,这放焰口的讲究就多了。从宗教派别上说有佛教的“瑜珈焰口”、“传灯焰口”’,道教的“铁罐焰口”,还有各派一起上的“对台焰口”;从音乐上说有“官经”和“音乐经”的区别;从腔调上说有“南派”、“北派”、“山西五台山派和“南北混”等等。

1。为什么要放焰口

焰口,本是佛教经典中一个饿鬼的名字,出自佛教的《救拨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唐代所译佛经中就有了《佛说救面然饿鬼和《焰口饿鬼》等经咒。其中有一则故事:佛主释伽牟尼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伽蓝,为诸比丘、菩萨说法。

一天晚上,佛家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在静室习定,到夜晚三更时分,看到一饿鬼名叫焰口,又叫面燃(“口吐火而面若然也”),身体枯干,咽喉如针一般细,一边喷着火一边对阿难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生饿鬼中。”阿难也颇觉恐怖,急问避灾的办法,焰口告诉他“汝明日为我等百千饿鬼及诸婆罗门仙人等各施一斛食,且为我供养三宝(即佛、法、僧),汝得增寿,我得升天。”

阿难将此事告知佛主,佛主即传他《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妙力陀罗尼》(“陀罗尼”就是“诵咒”的意思)。这就是放焰口的来由。其意义在于度救冥界诸鬼,主要对象是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有罪之鬼,通过度救,使他们能够将咽喉打开,消除灾难,皈依三宝,最终脱离苦海。放焰口既是超度亡人,为亡人生前的罪过忏悔,也是超度十方三世沉入地狱的饿鬼,为亡人积点功德,早升极乐世界,所以又叫“祈建拔苦生方往生逍遥道场”。

放焰口的规模和音腔派别

放焰口既然对死者很重要,一般人家是不能不放的,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规模大小要看所用和尚、道士的多少,一般都用单数,几个和尚称作几众,俗说成“几钟儿”,如用九个,就说“九钟”,或“九众儿”。最大规模的放焰口是用毗卢座,如同一般寺庙中毗卢佛的座位,上面可以坐三个僧人,而且三人都是“金刚上师”。对面两个僧人,一为拨文,即敲木鱼的,一为念文,即打引磬的。座下两边各有五钟,一共十五钟。这叫“千层焰口”。这样的放焰口,有多到一百零八钟,决非一般人家用得起的。

有的丧主同时请两个或两个以上寺庙里的僧人、道士等来放焰口,分东西两台,同时进行,这叫“对台焰口”。如果白天有僧、道、番三棚经的,晚上也同样要有三台焰口。最差的是用五个和尚,请的是口子上的和尚—他们是靠着作佛事吃饭,并不归某个庙管,他们放焰口根据丧主出价,对于丧主和和尚们来说都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放焰口是以带韵的念唱为主,伴之以打击乐,所以在风格上有相当的差别。

老北京的佛教寺院可以分出三派:以广济寺为代表的南派,以拈花寺为代表的北派,以西直门南小街弥勒院为代表的山西五台山派。三派在放焰口的音韵上都不一样。口子上的和尚成份比较繁杂,他们一般应下层人家的佛事,所以很有地方特色,大体上也是北韵,而且是北京地方韵,带有京戏的风格。放焰口在南韵、北韵之外,还有一种不南不北、亦南亦北、南腔北调的所谓南北混”:

“瑜珈焰口向分南北两种,唱的腔调亦不相同。后来七个和尚之中,有会南的,就有会北的,所以才挤出南北混的腔儿来。即如菩萨托儿吧(就是某某菩萨摩诃萨),南的有过七星儿(锣鼓点儿),北的没有过七星儿,而今菩萨托儿六句赞儿(杨枝净水遍三千之类),都念南的,焰口可又放北的。①

再说“官经”和“音乐经”,官经是以钟、磬、鼓、木鱼、铃等法器伴奏,叫禅念,没有其他花样的音乐。音乐经则要加上管、笛、笙、九音锣、大铙、大钹等,俗称“音乐佛事”,又叫“音乐焰口”。音乐焰口有“大管南乐”和“小管北乐”的区别:前者火爆活泼,有河北民歌风格,海淀万寿寺最为有名;后者可以说是佛教音乐的正宗,古朴典雅,法味充盈,以东城智化寺最著名,这一派佛教音乐流传至今。

焰口种类

先介绍佛教的瑜珈焰口。放瑜伽焰口之前还有一些基本的准备工作。上座前,铺排磨研好墨和银朱,问本家要一支新毛笔,由放焰口的正座写引魂幡和焰口进行中要用的“疏头”,有些丧家不单独点主的,这时也请和尚点主,写灵牌。孝子跪地三叩首,正座只欠身还礼即可。这“疏头”是给地藏王菩萨的表文,叫宝证盟”,就是民间说的“孝衣单”,因为上面列着全体孝属的名姓。

铺排将这疏头放进用黄纸叠成的疏筒内,摆于面燃大士的供桌上。然后上灯点香燃烛,一切准备停当。这时司鼓和尚慢慢敲起法鼓,披袈裟的僧众全体站在座外。正座金刚上师头戴毗卢冠,举着手炉,僧众齐唱《香炉赞》,三称“莲池海会佛菩萨”,再念心经一遍。这是开场白。开场白之后,正座用高而宏亮的声音念道:“道场成就,赈济将成,斋主虔诚,上香设拜,坛下海众,举扬圣号”。这时拨文和尚敲起木鱼,众僧齐唱:“杨枝净水遍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饿鬼免针咽,灭罪除愆,火焰化红莲。”(这叫“菩萨托”),正座参拜“三宝”(即佛、法、僧)之后入座。这一过程叫“拜座”。

入座之后,正座诵佛号,拨文接唱诗句四次,正座再诵四声佛号,众僧念“护法藏菩萨摩诃萨”,拨文念四句五言白,正座再念四句七言白。之后奏乐。停一停,正座和拨文对念佛号、诗句多首,僧众合诵准提咒三遍。正座戴上五佛冠(冠上有五个小佛爷),开始五方结界。五方结界的形式是正座手掐五方结界的佛印(即掐诀,手指做成定的手势,像哑语,一种手势代表一个意思。),诵佛号,僧众和真言,最先是“南方世界宝生佛”,正座佛印为中指向上,诵“南方世界宝生佛”,众僧和“崦嘛呢哞”(真言);正座诵“其身如赤”,众和“崦哑哞”;正座念:“放光明”,众和“哞哞崦嘛呢哞”。其他东、西、北、中四方与此相类,只是佛印不同。东为26“东方世界阿阏佛”,西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北为“北方世界成就佛”,中为“中央世界毗卢佛”。五方结界的时候,要奏吉祥宾)、《云月春天》、《四上仙》等音乐。结完五方佛之后,要恭迎毗卢佛、观音菩萨和阿难尊者光临道场,奏《三宝赞〉、《叶里藏花》等音乐。

往下是念、唱、白三者相间进行,有佛经记事,有咒语,有说明。其中还要说到焰口饿鬼和阿难的故事。其秩序是这样的,“盖闻昔日如来正教方兴……”是佛经记事,“盖闻瑜伽显密之座,六度齐修……”是说明,然后是“十二因缘咒”之类的咒。内容较多,佛印也不一样,如净坛(即“遣魔”,将妖魔驱逐出去。)的时候有遣魔印、伏魔印、火轮印、真空咒印等。驱除妖魔之后要供养诸佛,摆上香、花、灯、涂(水)、食、乐,奏《灵前歌)。供养完后再遍请一切圣众(“奉请”),圣众包括“地藏王”、“引魂王”、“三界有名上圣”、“十殿阎王”,诵念四次,中间间隔时要奏音乐。奉请之后要奉食,即将食物给参加法会的佛法僧及一切圣众。

之后,僧众要入定一会儿,即结禅定印(举单掌屈拇指于胸前,如观音。),澄心观想,实际上是休息一会儿,准备进行道场中最重要的部分,即“破狱度鬼”。破地狱时,上师掐破地狱的佛印:将两个食指相对,打开地狱之门。如用天荷座,铺排将座下的“庙门”拉开,露出面燃大士像,破了地狱。再奉请地狱中的首领如地藏王菩萨、引魂王菩萨等。之后是最精彩的部分,即二十召请。正座摇动铃杵,念:

“以此振铃申召请,孤魂闻召远来临,仗承三宝力加持,此夜今时临法食。”僧众合诵召请总纲三段,最后是正座提高声音念:“孤魂闻召远来临。”紧接着就是“二十召请”。二十召请的是:历代帝王后妃,卿相官僚,武将,文人僧人,道士,商贩,士兵,农夫,渔翁,妓女,乞丐,本家亡人,再召请本家亡人(四次),亡人家已故先祖,得道高僧和名道,一切枉死鬼,一切孤魂。每一个召请都有大段的文字,文字工整优美,是焰口中最精彩的部分,如召请武将:“一心召请:筑坛拜将,秉节武臣,碧纱幢拥万甲之兵,金斗印镇三边之地。坐帷幄,卧帷幄,声振诸侯;出边疆,入边疆,威扬四海。呜合要君游佛山呼!岂不闻暑往寒来春夏秋,夕阳西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如是古往今来,武臣将帅,一类神魂等众,唯愿承三宝力、仗秘密言,此夜今时,来受无遮甘露法食。”

念到末句,左手紧摇铃杵,右手往座下抛斛食,即施食。召请诸鬼要:“至心合掌,俯首低头,勿得笑语喧哗。对于亡人的召请,共有四次:初申召请,再申召请,三申召请,最后是总请。召请亡人的时候,铺排通知本家孝属跪在灵前悔余名陀间饿僧咒。

烧纸。本家派一个小男孩,到焰口座上去看亡人的“魂影”,正座的案前有一面镜子,是他戴五佛冠时用的。小孩往镜子里一看,便说是看到了死去的某某亲人,铺排便要丧家多出一份“衬钱”,其实那小孩什么都没有看到。

二十召请完了之后,众僧合唱〈骷髅真言》,即《叹骷髅》,说是某天走到郊外,看到骷髅而生的感叹。振铃诵佛号之后,合唱:“昨日荒郊去玩游,忽睹一个大骷髅,荆棘丛中草没丘,冷飕飕,风吹荷叶倒愁,骷髅,骷髅……”《骷髅真言〉有一百六十三个字,唱完后诵咒、诵佛号。民间还有所谓《叹七星》的,唱的是天到了鬼门关,二天到了滑油山,三天到了望乡台…”念了《骷髅真言》就不用念《叹七星》了。

之后,合念《金刚上师诫谕》,约一千四百字。念完之后还要召请那些既不够奉请又不够召请的孤魂野鬼,其中就有像面灯和有泥时传接燃一类的鬼魂。召请他们的时候,不像二十召请那样,而是僧众合唱〈挂金索》,把这些鬼魂“挂”上来。《挂金索》有二十段要打着铙钹唱的,其文字可与〈骷髅真言〉媲美,如:“子弟郎君不顾家活计,歌馆楼台逢场而作戏,暮宿花街,朝穿柳巷里,游荡孤魂来受甘露味!”通过《挂金索》将他们的罪过,以召罪佛印集中在一起,再用摧罪印使其毁灭:“使所召如烟似雾之罪山,作动摇,如瓦塔崩倒,如风吹云雾,即刻消散。”饿鬼们忏悔灭罪:“百劫集积罪,一念顿荡除,如火焚枯草,灭尽无有余。”然后为饿鬼们说七如来,告诉他们如果“称赞七如来吉祥名号,能令汝等永离三涂八难之苦”,七如来是宝胜如来、阿弥陀如来、离怖畏如来、广博身如来、妙色身如来、多宝如来、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还要劝饿鬼们皈依三宝(已皈三宝的饿鬼叫“诸佛子”):“皈依佛不坠地狱,皈依法不坠饿鬼,皈依僧不坠畜生。”饿鬼们听劝,皈依三宝,得脱三途,结三宝印和咒。最后是念《尊胜真言),结遣鬼佛印和咒,以“回向谒”六句七言结束:“一切菩萨摩诃萨,皈依三宝,上来设瑜伽焰口,平等甘露法食,功德圆满,无限良因,普沾沙界,和南圣众。”诵毕,和尚下座,喝预备好的“柳叶汤”。

传灯焰口。传灯焰口有喇嘛的也有和尚的。是“以灯度亡”,要对着燃灯佛念经,所以在焰口座的对面要设一个燃灯佛佛象。在焰口座和灵堂上各按一个滑轮,用两根线连起来,可以来回走线。线上有两个“灵人”,左右各一个,叫“金童玉女”,是用彩绸作身、泥作头,约三尺高。金童玉女端着漆盘,盘上放着灯花。传灯的时候,铺排拉动走线,金童玉女(男走左女走右)端着漆盘来回传送灯花。孝属们也男左女右地跪在灵柩四周,每传一灯,孝属接过来,一个传一个地传一遍,再由金童玉女送回焰口座。每传一灯,僧众就费一位佛号,念一遍《往生咒》,要反复八十八遍尊传八十八回灯,因为有八十八位佛。

传灯完后是传十供养,将十样供品上供给燃灯佛。这时拉线上放的是一个花篮,十供养就放在花篮里,也由铺排拉到焰口座前,由另一铺排取出来放在佛象前,一样一次。十种供养是:香(一碟檀香)、花(一枝鲜花,多用石榴花)、灯(一个燃着的海碗灯)、涂(一小碗开水)、果(一个苹果)、茶(一盘茶叶)、食(一碟点心)、宝(一个银元宝或小金元宝,是真货。也有用玉器、古董代替的)、珠(一颗珍珠)、衣(一件具体而微的小衣服,如果死者生前是僧则传袈裟,是道传法衣,是俗家人传袍褂。后来都改传一条绸带)。

放传灯焰口的大多是富裕人家,在传完灯、十供养之后,接着放瑜伽焰口。道教的《铁罐焰口》,即“十方焰口”,全称是《一元无上萨祖铁罐焰口》。萨祖叫萨守坚,是宋代四川西河人,早年作医生的时候,因为用错了药,导致病人死去,觉得自己罪孽深重,于是出家做了道土,后来得道坐化成仙,证位(道家语,相当于封号)“一元无上真君”。〈铁罐焰口》上说萨祖:“咒枣施药,普度众生,更将铁罐加符,利幽拨苦,赈济孤魂,垂科度亡,济世之慈心也哉!”

放铁罐焰口,是在焰口座上设坛,供太乙寻声救苦天尊塑像、画像,正中设一元无上萨祖的牌位。道士们坐在长案两边。案前两侧八字摆开,挂着十殿阎君画像,一边五个,座旁挂鬼王像。焰口座对面设案,上摆敕令架,插着令旗、令牌、令剑、天篷尺、宝印、朝简、如意等法物。其方式也是以敲打念唱为主。大致有:高功礼官、具职、兴身;高功变坛,仰启诸神、诸仙降临斋筵;高功念咒破狱,召请各方鬼魂前来;高功书讳,救苦天尊施法食;高功传戒,众魂辞谢天尊引魂升天等五个部分。放铁罐焰口的要么是有钱人家,要么是信道教的人家,大部分人家还是放瑜伽焰口的居多

“风流焰口”

放焰口的时间,冬天一般在晚上八、九点钟开始,夏天在晚上十点钟左右。至于何时结束,就要看丧主和和尚两方面的情况。富户放焰口往往通宵达旦,贫者就只有“一炉半香”,甚至一堂哄”,烧一炉香就散场;城内放焰口的时间短,一般到第二天凌晨一、二点钟,城外的时间长,可以到凌晨五、六点钟。而做佛事的时间也只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做什么,就是吹俗曲(民间音乐)。正经寺庙里的和尚是不会答应吹曲的,喇嘛也,承应吹俗曲的往往是口子上的和尚,即跑海和尚,他们不但通达人情事故,而且很懂一些民间曲目。佛事做得差不多了,就由丧家亲友点曲,丧家是不能点曲的。这些曲目不外《二十四糊涂〉、〈小放牛》、〈探亲家》、《叹八仙)、《饽饽歌》这类。也有类富豪人家,将放焰口当作庆典似的,亲友们点的曲目居然是用佛曲调子吹《十八摸》、《妈妈好糊涂〉一类的艳荡小曲。和尚们因为有了赏钱,也分外的卖力。

京师僧人,作佛事接三,竞唱艳曲,随主人点唱,鼓乐喧,物晓达旦,良家妇女,往往因而堕节,最为风俗之。和尚的淫秽,虽在庙堂之上,也决不亚于一般俗人,甚至有

过之而无不及。这也难怪《拍案惊奇)里面,引诱良家妇女失节的常常是“风流和尚”,十分荒唐。放焰口唱风流小曲,俗称“风流焰口”,“车王府曲本”里就专有一种《风流焰口),不过那是清末一个叫随缘乐的著名说书人作出来讽刺和尚的,模仿放焰口的体裁,用的词语也是淫秽不堪。《都门新竹枝词》中有一首诗说:

风流焰口胜南华,拱揖频频更献茶;

双子在场尤入妙,随缘乐惹众人夸。

只有“口子和尚”才懂得怎样“风流”,为示区别,人们把这种佛事叫“外佛事”。不管怎么说,风流焰口是把丧事办成了乐事,本已不成样子,可更有甚者,是把白棚变成了赌场,《都门新竹枝词》有一首诗即写此类怪事

白棚聚赌亦寻常,遮掩摇贪夜未央。

所为打头油水大,即今恨不遇亲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