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帝陵陵中物何乃多邪:咸阳原地势一平如砥踞高临下广阔雄伟

  • 风水民俗
  • 2020-02-16
  • 人已阅读
简介每座帝陵旁都有补葬的皇后陵,即帝后合葬于同一墓地,但同茔不同墓,帝陵和后陵各有陵园、陵冢。此外,每座帝陵四周又有众多的皇亲国戚、功臣元勋、嫔妃宫人的陪葬墓,如汉高祖长陵陪葬人数最多,当时陪葬的有100多人,现仍可见陪葬墓70多座,广延15华里。陪葬者大多是跟随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和近亲王侯。最知名的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张耳等人。惠帝安陵,现存12座陪葬墓,包括鲁元公主、名相陈平、张苍及文学家杨雄等。汉武帝茂陵周围有二十多座陪葬墓,包括大将霍去病墓及名相霍光墓。

西汉王朝自高祖刘邦到平帝刘珩,共经历11个皇帝。西汉帝陵均分布在都城附近渭河两岸的黄土台原上,其中除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和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在渭河南岸外,其余九个皇帝都葬在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原上。
 

帝王陵寝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丧葬制度的核心,也是封建礼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汉初的“无为而治”,社会生产力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王权神授的思想,等级森严的各种礼教制度逐渐强化。丧葬作为封建礼教的重要内容被大大强化,厚葬之风骤起,最终成为西汉帝王推崇皇权,维护身份等级,煊赫权势、门庭的一种重要手段。
 

厚葬是汉代丧葬习俗的重要特点,帝陵的陵墓尤为特出。诚如(晋书·索琳传》所说:“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也就是说,一个新皇帝即位一年之后就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墓,要把每年天下贡献的1/3的贡赋作为修建帝陵的费用。西汉帝陵豪奢无比,体现在其陵寝制度和随葬制度的方方面面。
 

从其地理位置和布局看,陵地讲究风水,布局遵循儒家的昭穆制度。西汉帝王十分重视陵地的选择,将之视为国家的重大事情,崇尚卜择吉地的堪舆之风。咸阳原地势一平如砥,踞高临下,广阔雄伟。在西汉帝王看来,这是块“累世隆胜”的风水宝地。所以将九座帝陵(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外)卜葬在咸阳原上,由东向西横垣百里,墓冢宛如山峦突拔,巍然屹立。并将诸陵建筑布局纳入汉长安的统一规划之中,形成渭河以北咸阳原上庄严宏伟的陵庙建筑和渭河以南长安城鳞次栉比豪王宫殿遥遥相望的巍巍壮观。在诸陵的布局上遵循西周宗庙礼制的昭穆制度,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即先王陵墓位居正中,以父昭子穆为序左右排列。根据这一礼法,规定高祖、景帝、昭帝、宣帝、成帝为昭惠帝、文帝、武帝、元帝、哀帝、平帝为穆。但因为惠帝和文帝都是高祖刘邦之子,都属穆位,而惠帝已葬在高祖长陵之右,文帝就只能另辟陵原。宣帝为昭帝堂孙,按照辈分,昭帝以下,应为其子、侄一辈为帝者入葬,而宣帝却是“孙”辈,与昭帝昭穆序列相同,祖孙一体,亦不能进入同一陵区,宣帝只好另辟茔地。其余九座陵墓从西向东依次为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廷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

 

每座帝陵旁都有补葬的皇后陵,即帝后合葬于同一墓地,但同茔不同墓,帝陵和后陵各有陵园、陵冢。此外,每座帝陵四周又有众多的皇亲国戚、功臣元勋、嫔妃宫人的陪葬墓,如汉高祖长陵陪葬人数最多,当时陪葬的有100多人,现仍可见陪葬墓70多座,广延15华里。陪葬者大多是跟随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和近亲王侯。最知名的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张耳等人。惠帝安陵,现存12座陪葬墓,包括鲁元公主、名相陈平、张苍及文学家杨雄等。汉武帝茂陵周围有二十多座陪葬墓,包括大将霍去病墓及名相霍光墓。
 

从园寝制度看,西汉帝陵是由陵园、陵家、墓室、寝殿、便殿和原庙等组成的庞大建筑群,这实际上是皇帝生前所居皇宫的缩影帝陵都有围绕陵冢四周的巨大的陵园,仿皇宫建造。汉代规定帝陵陵园面积为七顷。据文献记载,汉高祖长陵陵园周围有7里180步(约合今3150米),围绕陵园有高大的墙垣,东西南北面墙正中开门,考古实测结果为每边长780米,周长3120米。考古工作者对武帝茂陵实测的结果,茂陵陵园东西长431米,南北宽415米,呈正方形。陵园四周环以夯土城垣,东、西、南、北4个门。茂陵与其它陵不同,规模更加雄伟,建有内、外城;内城与外城之间有廊房式的建筑。
 

陵冢位于陵园中部,用夯土堆成,形似覆斗状,平面呈正方形。西汉帝王陵墓高大如山,汉代规定陵冢占地一顷高12丈,考古工作者实测结果是,高祖长陵底部东西162米,南北132米,高32米;景帝阳陵底部东西166.5米,南北155米,高32米;茂陵冢高46.5米,底部边长为240米。昭帝以后诸侯的底部边长都在150米以上,高30米左右。可见汉代帝陵工程浩大。汉成帝为修造陵寝,大兴徭役,重征赋税,取土东山,与谷同价,结果弄得国库空虚民穷财尽,其劳民伤财的情况可想而知。
 

除陵冢外,陵园中的主要建筑有寝殿和便殿。寝殿为陵上正殿,陈设有皇帝起居衣饰,还有模拟生人的臣仆侍女,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完全如皇帝生前寝殿一般。便殿象征皇帝生前休息闲宴的场所。西汉奉行“日祭于寝,月祭于庙,四时祭于便殿”的陵寝制度。守陵人要像生者一样,每天四次上食,四时祭祀。陵冢地下为墓室,汉代帝陵规定,墓室深13丈,高一丈七尺,里面存放梓棺和黄肠题凑。室内有四道门,门上装有剑、伏弩等暗器,配备各种兵器,以防盗墓。
 

西汉时,一个新皇帝继位一年之后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汉武帝在位时间达54年,其陵墓修建了53年。汉昭帝修建平陵时,光是为平陵封土运土就征用民间牛车3000多辆。汉文帝修霸陵,甚至滥用军队数万人,并任命军事长官为“复土将军”和“复土都尉”。西汉皇帝陵园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皇后陵园面积达11万平方米。西汉帝陵不仅工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而且帝王的葬具和葬服也奢侈无比。汉代帝王死后,要沐浴饭含,饭含之物都是珍贵宝珠。还用珍贵的玉石填塞耳、鼻、眼和生殖器等,认为这样可以防止死者的精气由体内溢出。葬服都是金镂玉衣,即用几千块玉片以金丝级合而成的衣服。这种玉衣的制作极具繁复要据人的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磨制出不同的玉片,再在玉片四角穿孔,用细金丝编缀。其中尤以汉武帝金镂蛟龙玉衣最为名贵,在玉衣上别出心裁地雕镂出龙风龟麟等吉祥的动物图案,堪称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葬具是极为珍贵的梓宫、便房和“黄肠题凑”。梓宫系用梓木做成的棺材,便房是仿活人居住的宴食之所,“黄肠题凑”是用柏木树心致累棺外、木头皆内向的高级葬制。
 

为了奉守陵地、每天侍奉和祭祀死去的皇帝,也为了控制和消弥反抗势力,汉代在帝陵附近设置陵邑,迁徙大批关东富豪列强到陵邑。自汉高祖开始到宣帝时,在七个皇帝和两个皇后的陵园附近设置陵邑。诸陵邑中以茂陵陵邑人口最多,汉武帝曾三次移民茂陵,共计61000多户,27万多人;其次是长陵,计5万余户,17.9万九千多人次,迁民耗资之巨难以估计。
 

西汉帝陵埋葬的珍宝之多也使后世为之惊叹不已。由于迷信冥间死人和活人一样生活,所以,凡是生人所用之器,所食之物,无不被列为随葬之物。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即位后第二年,便开始营建茂陵、武帝在位54年,所以,他的坟墓营建了52年,其墓中藏有大量金银财宝。到他下葬时,由于历年装进的金银珍玩太多,墓中已很难再容纳其它随葬品了。此外,相传武帝墓中还有外国赠送的玉箱、玉杖,以前他生前爱读的杂经30余卷,还有鸟、鱼、鳖、牛马、虎等生禽猛兽,190多件。西汉末年,赤眉军进长安茂陵被掘开,数以万计的军队搬运连日,但“陵中物不能减半”。可见茂陵中随葬品极为丰富、珍贵。汉文帝自称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为饰。但晋代建兴年间(公元313~316年),有人盗掘了霸陵,却获得了大量珍宝,以致当时晋愍帝大为惊叹:“汉陵中物何乃多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