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放风筝:纸肤竹骨丝线牵、一路纸鸢飞不断

  • 风水民俗
  • 2020-02-17
  • 人已阅读
简介相传春秋战国时,鲁国工匠鲁班,用木架制作了第一个风筝,称着木鸢。秦末汉初,韩信为测量敌城的距离,也使用了木鸢,但改用竹子作骨架。唐朝时风筝面用油纸和高丽纸,出现了纸鸢。五代时李业在纸茑头上以竹为笛,风入作响如筝鸣,因取名为风筝。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这首诗是为大家所熟悉的“风筝谜诗”,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风筝又名“纸鸢”,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春秋战国时,鲁国工匠鲁班,用木架制作了第一个风筝,称着木鸢。秦末汉初,韩信为测量敌城的距离,也使用了木鸢,但改用竹子作骨架。唐朝时风筝面用油纸和高丽纸,出现了纸鸢。五代时李业在纸茑头上以竹为笛,风入作响如筝鸣,因取名为风筝。

四川城乡处处,皆有儿童放风筝。俗语云:“杨柳青,放风筝。”每年春三月为盛,但冬月也有人放。成都放风筝尤多,每到春风起时,少儿三五结伴,于河边、桥上、空地等处放风筝。成都竹枝词中即有不少诗描述此事。清嘉庆时杨燮在《锦城竹词》中写道:“春来东角较场前,賭放风筝众少年,马尾偏牵牛尾小,一群高放美人边”光绪时无名氏《成都竹枝词》也记有少儿斗风筝的情景:“微和澹荡锦叫城,柳色青青天气晴,三较场中宽敞好,儿童逐队斗风筝。”女子也盛行放风筝,民国初年王蜀瑜在《锦江花朝竹枝词》中描述道:“向晓晴曦挂头巅,和风吹透杏花天,莫嗔侍女偏多事,偷把红丝系纸鸢。”

四川风筝,“纸肤竹骨丝线牵”,以细竹片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风筝讲究扎、糊、绘、放技艺,扎要左右对称,结实耐风;糊要里外平整,干净无绉;绘要鲜明夺目,远眺清晰;放要场地空阔,依风调整。风筝样式繁多,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甚至人物,皆可依样形成,一般为鹰、燕子、金鱼、蝴蝶、蜈蚣、雁、美人等等。或装竹哨,临风鸣响,奇特一些的如羊尾之类,小巧玲珑,放飞时多接马尾代麻线用,则连放三五个,如羊摇尾于天上。民间艺人多扎风筝出售,民国时成都尚有专门的风筝市,而今仍有一些老艺人在春季时于桥头路口卖风筝,为少儿喜爱大朗陵园。

成都在花会时也放风筝,陈宗和曾在《续青羊宫花会竹枝词》中托物喻性:“一叶风筝忽上升,轻浮竟遇好风乘,任他高入青云路,牵引无非仗宝绳。”民国时在青羊宫举行一年一度的风筝放飞赛。《锦城竹枝词百咏》中谈到:“青羊宫接二仙庵,花满芳塍水满潭。一路纸鸢飞不断,年年赛会在城南。”

现代风筝,样式更多,小的如手掌大,大的长达数十米。近来成都有人放的龙形风筝,长至10余米,浓彩描绘,放飞时风筝上下腾跃,宛如真龙,十分壮观。放风筝既有乐趣,又明目清神。蓝天之上,风筝翩翩极富浪漫情调。故放风筝向为人们喜欢,尤为少儿偏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