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木偶戏唐代已有:棒棒戏、被单戏

  • 风水民俗
  • 2020-02-18
  • 人已阅读
简介小杖头木偶由三根棍支撑:中柱叫“命根”,为木偶主干;左右两棍叫“手签”,为木偶的双臂。提手(操纵者)高举木偶,操纵木偶在舞台镜框口表演走台步、跑圆场等动作,小木偶便活灵活现地做起戏来。清末至民国时,成都艺人罗木生、彭洗生、黄氏兄弟、吴耀光等很有名气。吴耀光自成一派,他所操纵的木偶为“内杖头”(三根棍套在衣服内拨动),只有04米长,因其木偶小且做戏细致,人称“精木偶”。吴耀光的操纵功夫高超,表演一个钟头,木偶也不下坠,还能使木偶做甩水袖、理飘带、吹胡子等动作,为人赞叹。

四川木偶戏在唐代时就已经有了,当时称木偶为“傀儡子”。据《北梦琐言》记载:“唐崔侍郎安潜”“镇西川,而频于使宅堂前弄愧儡子,军人百姓穿宅观看。”清代起,木偶戏始在四川各地流行起来,四川人称之为“小戏”(大戏即川?民间本偶主要有提线、杖头和手掌(布袋)等几种。提线木偶在古代较为流行,而清末以后则以杖头木偶为主。杖头有大、小两种,因大杖头笨重难舞,故较普遍的是小杖头。

小杖头木偶由三根棍支撑:中柱叫“命根”,为木偶主干;左右两棍叫“手签”,为木偶的双臂。提手(操纵者)高举木偶,操纵木偶在舞台镜框口表演走台步、跑圆场等动作,小木偶便活灵活现地做起戏来。清末至民国时,成都艺人罗木生、彭洗生、黄氏兄弟、吴耀光等很有名气。吴耀光自成一派,他所操纵的木偶为“内杖头”(三根棍套在衣服内拨动),只有04米长,因其木偶小且做戏细致,人称“精木偶”。吴耀光的操纵功夫高超,表演一个钟头,木偶也不下坠,还能使木偶做甩水袖、理飘带、吹胡子等动作,为人赞叹。

木偶戏有“棒棒戏”和“被单戏”两种。棒棒戏的未偶人又呼为“京木肘肘”,以城市中的木偶戏班为讲究,戏台宽,场面大,木偶头子生、旦、净、末、丑俱全,服装上蟒袍、靠子、官衣、褶子、头帽齐备,道具上扇、伞、拂尘、蜡烛等尽有,多在出堂会、花会时演出,锣鼓声响,观者甚众。到乡里演出的木偶戏班则少了许多讲究。被单戏较为独特,即单人木偶戏,以只用一副精简的支架盖上一条形如被单的帷布而得名,旧时四川好些地方都有,成都以艺人蒋银山有名。被单戏属木偶戏的一个流派其木偶有手掌和小杖头木偶两种,长不盈尺。被单戏由人在小布帷内表演,吹、唱、打、做戏全由一人充任,这个人同时演几个角色,变几种嗓音(有时加口叫子),道白、演唱部有,并能动锣鼓,其特点语言简练、动作明快。表演时,台内一人手忙脚乱,而台下观众却可欣赏到有条不素的完整剧情,令人叫绝。其传统剧目为《打老虎》和《收猪八戒》,小儿尤其喜欢。演完后全部家当收拢,便可挑起四走,可谓最小的“剧团”了味江陵园

四川木偶戏班一般设备较简单,木偶、锣鼓等收拢起来不过几个箱子,每个戏班人数多也不过10余人,少则1人,通常只要有表演顶折子的4人(行话称“四柱”)打场面(声、自乐伴奏)的4人,即可组成一个戏班,人数可增可减,艺人称着“七紧八松九逍遥”。除城里表演外,戏班多到农村演出,以“秧苗会”、“土地会”时最忙。

以此之故,四川木偶戏班常被称作“担担班”,木偶戏也被称为“秧苗戏”。旧时木偶戏班一年之中时聚时散,艺人也不固定。戏班在农村中演出的内容随四季而变化,多为求神、娱神,以求趋吉化凶、平平安安,带有迷信色彩,乡里之人十分喜爱这些戏目。如资中木偶戏斑,农历正月组班演唱,正月为求一年清静平安演清醮戏,二、九月求观音菩萨保佑演观音戏,三四月为求庄稼不受虫害演秧苗戏,七八月为酬谢虫皇演虫皇戏,五六月及十冬腊月散班。建国以后,成都、重庆、仪陇、资中等地的木偶戏有所发展,在人物造型以及服装、音乐、布景上作了较大的改进。这一民间艺术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欢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