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帘灯影唱高楼四川灯影戏:成都皮影、川北皮影

  • 风水民俗
  • 2020-02-18
  • 人已阅读
简介四川皮影有成都皮影与川北皮影两种。成都皮影人入物高约0.6米左右,全身共有13个关节,头、帽、身躯各自可以置换,其造型特点为高额头、圆下巴,身材均匀而魁伟,服饰纹样变化多端。川北皮影人物大多高约七八寸,金身关节1个,头帽相连,角色较多,其造型特点下巴呈方形。皮影于川北俗以“门神”相称,有大、中、小三种大门神长0.8米左右,二门神长0.6米,三门神小巧玲珑,不足0,3米,普遍流行的是二、三门神。

四川灯影戏,为陕西商人传入,后逐渐形成四川地方特色,清代极为流行。外省虽多有此戏,但不及四川之盛。

灯影戏的彩色画片(影片),初为纸片,至清时改用牛皮,故又称为皮影。其制作工艺称为“刻皮”,大致分成几个过程:先是治皮,将黄牛皮泡软,铺在石板上刮去皮毛,打磨成厚薄均匀、呈透明状的真皮,晒干;然后起稿,在干皮上划出人物侧面轮廓及动物、冠服器具等图形,用混毛巾包裹使皮质回软;再行开刀,将皮块垫在木板上,用小木锤敲击刀钻,雕刻成形;接着染色,多用银朱、绿汞、黄丹、朱砂等矿物颜料上色;最后装配,将皮放在两块木板间重压10余日,使之平整定型后,用麻线穿缀关节,便做成了图形清晰,色泽鲜艳,可以活动的透明彩色画片。

四川皮影有成都皮影与川北皮影两种。成都皮影人入物高约0.6米左右,全身共有13个关节,头、帽、身躯各自可以置换,其造型特点为高额头、圆下巴,身材均匀而魁伟,服饰纹样变化多端。川北皮影人物大多高约七八寸,金身关节1个,头帽相连,角色较多,其造型特点下巴呈方形。皮影于川北俗以“门神”相称,有大、中、小三种大门神长0.8米左右,二门神长0.6米,三门神小巧玲珑,不足0,3米,普遍流行的是二、三门神。

影片要成为活动的人物和动物,作各种表演,则全靠操纵者(提手)的高超技艺。先前多用3根棍操纵,主要的一根称为“背弓”,系用一支相当于直角形的铁弓,一端绑在影片肩部,一端插入竹棍,供操纵者掌握,另以细铁丝系手部,也插入竹棍,操纵者便持竹棍随意作态。后来又有改进,增加到5根竹棍操纵,将背弓装到头部,其余4根控制手脚,使皮影能表演俯仰、进退、转身及手抬脚动,动作更为灵活、逼真。燃灯寺公墓

灯影戏演出时,以木柱扎一台,长宽为3米余,以白布作银幕,俗称为“亮子”。白天演时以内面向光,夜则于幕内燃灯使影片投影于幕上,灯影之名便由此得来。观众则聚坐于幕前观看。灯影戏班,人数很少,一般为3至6人。少者3人即可表演;一人操纵影片,另两人则以锣、鼓、胡琴、唢呐等乐器伴奏兼唱白,彼此配合紧凑密切。4人以上,则由两人操纵,其余人伴奏。待到锣鼓三通,操纵者便让剧中人物陆续登场,按剧情表演下去,其人物变换,分寸不乱。

灯影戏在艺术上有独特之处。各种角色由操纵者灵活把握,通过影片的举止神态,可以演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由于影片可以随意升降、进退、更换,故能表演出变化多样的神话戏剧和武打戏。而纱幔后的景物,如画栋雕梁、奇峰异壑、花丛绿荫、彩云淡雾等,俱有虚无缥缈之感,亦真亦幻。加之有声乐伴奏,使灯影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电影电视未兴起以前,灯影戏为人们所喜爱就不足为奇了。

民国时王克昌写竹枝词称赞成都灯影戏道:“一帘灯影唱高楼,宛转歌喉度曲幽。阿培传来神毕肖,果然皮里有春秋。”旧时四川城里人家,遇有寿辰喜事,便演灯影戏娱宾;庙会(如娘娘会、土地会)及会馆、祠堂办会中,资金不够,不能请川戏班子演剧,也演此戏酬神。民国时成都办庙会时,一城就有四五十处同时开台演戏。而场镇农村,灯影戏更为活跃,农闲季节尤盛。如川北等地,一年之中,春季唱“还愿戏”,四五月唱“秧苗戏”,七八月唱“求雨戏”,冬季唱“火神戏”等,灯影锣鼓之声,四季不断。至今,灯影戏虽不及旧时之盛,但在艺术园地中仍有一席之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