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月琴和彝族舞蹈: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

  • 风水民俗
  • 2020-02-18
  • 人已阅读
简介祭祀舞是古代祭祀祖先时所跳的舞蹈,如“娃子嘿”等,至今仍存。村寨中老年人或最受尊敬的人死了,年轻人便手持宝剑,跳起动作灵敏的祭祀舞。实际上这是一种庄严隆重的悼念活动彝族舞蹈中还揉合了一些巫术活动的动作,如铃鼓舞,产生于巫师毕摩和苏尼送鬼、跳神的动作,风格独具。

彝谚云:“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凉山彝族民间乐器,除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簫,竖笛、唢呐等外,口弦和月琴最为普遍。在凉山,无论老幼,几乎所有的彝族妇女襟前都挂着一副口弦,随时皆可演奏。

最早的口弦系竹制,后又有铜片制作的。口弦由几支2至4寸长的薄簧片组成,其形似短剑或树叶,精巧玲珑。簧片至少有两片,多至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膾、高亢。吹奏时以手指拨动簧片,以呼吸时的气流使簧片振动发出音响,并利用唇、舌、口型变化和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单音外,还发出优美的泛音,构成音域较宽的曲调。彝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往往借助口弦诉说心曲,两人一起吹奏,情由心生,声自口出,刚柔扬抑,优雅动听,爱情象流水般的倾泻出来

弹月琴的多为中青年男子。月琴旧时简单,以马尾作弦,而现在的月琴改用钢弦,共鸣箱和品位也有改进,音色更为清脆优美。彝族青年常于节日歌舞或谈情时拨动琴弦,表达感情,增加欢乐气氛。

凉山弊族舞蹈,有宫廷舞、祭祀舞、征战舞、民间舞、铃鼓舞等。民间舞和唱歌、器乐演奏多连在一起,大致分为荞子舞、包谷舞等,大多模拟劳动动作和生产过程,另一类在节日或婚嫁欢乐场面中最为常见,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披毡舞、芦笙舞。

布拖、峨边一带火把节中,妇女们跳都火时,常伴以手拉手转圆圈,边唱边舞。参加者人数多寡不限,一般成双数,队列作环形旋转。其舞蹈手部动作较少,主要以腿脚作各种跳跃,配合歌词情意和节奏,风格朴实,沉稳舒展。妇女们翩翩起舞时,色彩多样的裙裾摆动展开,甚为优美。

纛族婚嫁吉庆时,妇女们往往跳披毡舞,舞动被毡,边唱边舞,祝贺新人结良缘。而芦笙舞多为民间艺人所跳,其吹奏葫芦笙时,伴以踏脚、对脚、抬脚、下蹲和转圈的舞蹈动作,刚健有力,节奏明快。

祭祀舞是古代祭祀祖先时所跳的舞蹈,如“娃子嘿”等,至今仍存。村寨中老年人或最受尊敬的人死了,年轻人便手持宝剑,跳起动作灵敏的祭祀舞。实际上这是一种庄严隆重的悼念活动彝族舞蹈中还揉合了一些巫术活动的动作,如铃鼓舞,产生于巫师毕摩和苏尼送鬼、跳神的动作,风格独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