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歌舞海洋:藏族锅庄舞

  • 风水民俗
  • 2020-02-18
  • 人已阅读
简介藏族锅庄,是从古老的宗教祈祷仪式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民族歌舞。它既是一种固定的对歌形式,又是一种舞蹈。其舞姿粗犷豪迈,英勃刚健,有许多模仿鸟兽飞腾跳跃的动作。相传藏族锅庄起源于公元8世纪,西藏建立第一座寺院——桑鸢寺,为庆祝落成典礼而跳的“圆圈舞”(藏语为“卓”或“果卓”),即锅庄。此舞在藏族中最为流行。锅庄流派很多,如新龙锅庄、丹巴锅庄、道孚锅庄、康定锅庄等,各地有所不同。一般为藏族男女青年手拉手或手搭肩,站成圆形,由善舞者领舞,边歌边跳。舞至高潮时,步伐更为整齐划一,蹈声、歌声、乐声交织一起,颇为雄壮。

川西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十分喜好歌舞,人们从小受到歌舞的熏陶,个个能歌善舞,用歌舞来表达自已的喜怒哀乐,每至节日盛会,处处皆有歌舞,甘孜藏族自治州尤甚,素有“歌舞海洋”之称。

四川藏族民歌,分成谐体(弦子)、鲁体(山歌)、卓体(锅庄)戈莫(固定词类)等4种,而舞蹈主要有弦子、惹芭、锅庄、踢踏等,歌、舞常常合在一起,边跳边唱,如锅庄、弦子即是如此。

藏族锅庄,是从古老的宗教祈祷仪式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民族歌舞。它既是一种固定的对歌形式,又是一种舞蹈。其舞姿粗犷豪迈,英勃刚健,有许多模仿鸟兽飞腾跳跃的动作。相传藏族锅庄起源于公元8世纪,西藏建立第一座寺院——桑鸢寺,为庆祝落成典礼而跳的“圆圈舞”(藏语为“卓”或“果卓”),即锅庄。此舞在藏族中最为流行。锅庄流派很多,如新龙锅庄、丹巴锅庄、道孚锅庄、康定锅庄等,各地有所不同。一般为藏族男女青年手拉手或手搭肩,站成圆形,由善舞者领舞,边歌边跳。舞至高潮时,步伐更为整齐划一,蹈声、歌声、乐声交织一起,颇为雄壮。

人们往往于节日之夜,围绕篝火跳舞,通宵达旦。青年人则边跳边相互对歌,一问一答,交流感情。如姑娘唱道:“巍巍的雪山连着天际,你有什么力量将它围起?假如你没有能耐把大山抱住,在这里唱歌不觉得难为情?”小伙子不甘示弱,答道:“巍巍的雪山时时被雾霭笼罩,我的歌声犹如弥漫的薄雾,再高的雪山我也可以抱住,再低的山丘也在我的怀中。”边跳边唱到一定时侯,两人情投意合,便可到旁边幽会去了白塔山公墓

弦子藏语称为谐、戈谐或嘎谐,“戈”、“嘎”藏语都是圆圈之意,故弦子也称着圆圈舞。领舞之人拉一把羊皮儆的胡琴(即弦子,人们借以称此歌舞),其他人围成一圈,男女各站半圈,顺圈而转,或拢或散,长袖飘曳。弦子歌曲也很美,如有首弦子词为:“对面山头啊!遥遥相望的一片崖申,是谁把悠扬的芦笛轻轻吹奏?吹笛的人啊!我们虽然素不相识,悠扬的笛声却时刻萦绕在心头。”故弦子虽产生于巴塘,但其悠缓、明畅、抒情,歌曲悠扬婉转,舞姿轻盈婀娜,贏得了众多藏民的喜爱,在近百年的时间内,很快便在藏区广为流传。弦子中,人们公认巴塘弦子最美。藏族舞蹈中,惹芭和踢踏舞也流行。

惹芭又称铃懿舞,产生于金沙江边,为民间艺人惹芭谋生手段。这些人走村卖艺,跳舞时一人握铃,一人持鼓,或双双起舞,或一人独舞(有伴奏或伴唱),其舞姿轻捷,舞技高超,得以流传四方。而刚柔兼备、明快豪爽、节奏感鲜明的舞蹈则是踢踏舞,与俄罗斯民族的踢踏舞相类。此舞主要是脚上功夫,旋律和舞步从弱到强,由慢渐快。其中甘孜踢踏舞最为有名。

藏族山歌数量特别多,分成农歌和牧歌两种,高亢、激越,节奏自由,人们根据其当时的心境情感,随意加添装饰音,因此藏区几乎找不到一首完全一致的山歌。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婉转悠扬,而其舞蹈热烈粗犷,甩左手拾左脚。当草原上寒风凛凛,一群藏族人民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火光飘忽,人影闪动,能不令人心向往之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