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凤凰山陵园:最早寿衣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 寿盒寿服
  • 2020-01-11
  • 人已阅读
简介因为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征服北方,6岁的福临入关称帝,改变服饰,颁布了“薙(剃)发令”。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人民,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根本无法接受剃头,更拒绝拖一条“猪尾巴”。江南民众的反抗尤其激烈,从而“留发不留头”几度镇压,几经反复,经过一系列极端残酷的血腥大屠杀,汉奸金之俊提出很有欺骗性的所谓“十不从”政策,主要内容大都针对强制剃发。如第一条,是“男从女不从”,即男人必须剃发穿满服,女人仍旧缠足。第二条是“生从死不从”,即活着要拖辫子穿满装,死后可以穿明代衣冠进棺材。穿

因为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征服北方,6岁的福临入关称帝,改变服饰,颁布了“薙(剃)发令”。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人民,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根本无法接受剃头,更拒绝拖一条“猪尾巴”。江南民众的反抗尤其激烈,从而“留发不留头”几度镇压,几经反复,经过一系列极端残酷的血腥大屠杀,汉奸金之俊提出很有欺骗性的所谓“十不从”政策,主要内容大都针对强制剃发。如第一条,是“男从女不从”,即男人必须剃发穿满服,女人仍旧缠足。第二条是“生从死不从”,即活着要拖辫子穿满装,死后可以穿明代衣冠进棺材。穿前朝服装入殓,在当时确实有相当大的欺骗性。汉族人民哪怕拖一辈子“猪尾巴”,死后得以恢复汉族装束,总算可以到地下去见列祖列宗,也是对一生屈辱的些许缓解吧。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传下来。

寿衣在丧葬礼仪中扮演的角色还是很重要的。近日东京服装师别出心裁地举行了一次“寿衣时装表演”,其间共推出17套新款式寿衣,其中包括骑马装、红裙子及和服等。举办人称,许多人临终希望在自己的视觉上穿上本人生前喜爱的服装。设计这些新款式寿衣,目的就在于满足他们的最后愿望。

【寿衣的由来】

那最早寿衣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自古的中国人死后,衣冠都跟活人相同。约三百年前,专用寿衣问世,其来由,有一段血腥的历史。几千年间,我们的祖先死后,都是穿着生活装进棺材,没必要单给入殓的衣服起名。古书上没有“寿衣”这个词儿,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以至旧《辞海》,都没有这两个字的条目。宋元以后的小说里才有“寿衣”一词,所指形制也就是平常服饰,顶多考究一点。新出词典有设立“寿衣”的,解作“装殓死人的衣服,旧时老年人往往生前做好备用。”古人的字典里,没有“寿衣”二字。这情况一直延续到清初。在清代,汉人死后,一般都穿明朝的衣冠入殓。

因为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征服北方,6岁的福临入关称帝,改变服饰,颁布了“薙(剃)发令”。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人民,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根本无法接受剃头,更拒绝拖一条“猪尾巴”。江南民众的反抗尤其激烈,从而“留发不留头”几度镇压,几经反复,经过一系列极端残酷的血腥大屠杀,汉奸金之俊提出很有欺骗性的所谓“十不从”政策,主要内容大都针对强制剃发。如第一条,是“男从女不从”,即男人必须剃发穿满服,女人仍旧缠足。第二条是“生从死不从”,即活着要拖辫子穿满装,死后可以穿明代衣冠进棺材。穿前朝服装入殓,在当时确实有相当大的欺骗性。汉族人民哪怕拖一辈子“猪尾巴”,死后得以恢复汉族装束,总算可以到地下去见列祖列宗,也是对一生屈辱的些许缓解吧。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传下来。

【寿衣的颜色图案】

大多绣五蝠捧寿图案。寿衣颜色,一般为蓝、褐色,年轻妇女用红、粉或葱白色。此外,还配以被褥,通常铺黄、盖白(意为铺金盖银),被面常绣“八仙”。少数乡村还沿用这类寿衣,但多数农村和城市移风易俗,办丧事一般给死者穿整齐干净的日常生活服装,习惯上仍称寿衣。

【寿衣的穿着讲究】

人死了要将身体洗净,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寿衣。在闽南一带,在给死人穿寿衣时,老人的亲属要先来个象征性的试穿。试穿之后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表示子孙的孝心。

死人穿的寿衣通常都是奇数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裤)。夭寿者,亦即不到五十多岁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龄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