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龚扇子:四川竹器工艺日益精致种类众多

  • 风水民俗
  • 2020-02-18
  • 人已阅读
简介“龚扇子”真正成为精美惊人的工艺品,则出自龚爵五的儿子龚玉璋之手。龚玉璋继承父业,并大力改进,精益求精,他选用阳山阳土里生长一年、竹节在0.6米左右的幼嫩慈竹,用刮刀反复刮、破二三十次,制成细如发丝、柔如真丝明亮透光的竹丝,其加工之艰难,一人一天仅可制成120根需七八天方能制出编一把扇子所需的竹丝。然后在半径约12厘米的扇框上编织,纵横分别密排着700多根竹丝作经线和纬线,按照画稿纵横穿插而成。

四川的土壤气候适宜竹子生长,竹林遍布巴山蜀水,并以川南的夹江、江安、长宁,川东的梁平、大竹,川西的邛蝶、崇庆等地较为集中。四川竹子的品种也颇为繁多,常见的有淡竹、水竹、慈竹、刚竹、楠竹、紫竹、绵竹、观音竹、芦竹、黑竹、刺竹、香妃竹等10余种。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四川人的生活、生产和制作各类竹器创造了有利条件。

早在北宋苏轼便叹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并称四川人“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

竹器在四川的历史悠久,经过上干年创造和生产,四川竹器工艺日益精致,种类众多,著名的便有成都瓷胎竹编、江安竹簧、梁平竹帘,崇庆竹编、包鸾篾席、墊江手杖、自贡龚扇等。这些竹器美观实用,深受人们喜爱,四川竹器使用的旁遍程度之高,已很难找到一户没有竹器的人家了。

自贡龚扇,人称“龚扇子”,在四川竹器中独具一格。这种精美的竹扇,扇面光华透明,画面富有笔意情趣,巧夺天工。其创始人龚爵五,原为清末威远人,后迁于自流井盐场,以挑煤、抬滑杆为生。龚爵五见竹扇销路广,遂于工余编扇出售。他借鉴成都篾火笼编织技术,对竹扇的原料和工艺进行大胆改革,创造了竹篾纤细、大小厚薄均匀、字画图案精细复杂的新扇子,即第一代“龚扇子”。

“龚扇子”真正成为精美惊人的工艺品,则出自龚爵五的儿子龚玉璋之手。龚玉璋继承父业,并大力改进,精益求精,他选用阳山阳土里生长一年、竹节在0.6米左右的幼嫩慈竹,用刮刀反复刮、破二三十次,制成细如发丝、柔如真丝明亮透光的竹丝,其加工之艰难,一人一天仅可制成120根需七八天方能制出编一把扇子所需的竹丝。然后在半径约12厘米的扇框上编织,纵横分别密排着700多根竹丝作经线和纬线,按照画稿纵横穿插而成。

为了体现原作的笔意浓淡,突出花纹效果,一根纬线往往要巧妙地穿插七八百次,甚至上千次,编成之后,扇面通过折光便清晰地呈现出名家手笔的画面,如八大山人的山水,齐白石的花鸟,敦煌壁画的飞天和四川民间故事题材(如薛涛制笺、文君听琴),以及行草书诗词等,神形兼备,维妙维肖,使人不敢相信是竹丝编成的,故人们把它比作瑰丽多姿的素丝织锦,称为“竹锦”。最后经过编织边条,上木模、缝锁边缘、上胶、系丝穗带等工序,即为成品。制作一把龚扇,从选料到编成,大约要40天左右。

龚玉璋除编织扇子外,还有挂屏、画帘等产品,龚玉璋曾聚集家人,用了3年的时间,编织了一堂长2米、宽0·4米​​的条屏,共12幅,上面为文天祥《正气歌》全文。龚扇技艺,通过世代家传,至目前已由龚玉璋的儿子玉荣、长荣传徒授技,把这一竹艺奇葩发展到第四代金沙陵园

“龚扇子”由于制作精致,极为珍贵,旧时人们将它作为馈赠贵礼,谁家拥有一把“龚扇子”,多向亲友炫耀一番,豪富显贵则千方百计攫取这一奇品。建国以后,龚扇子作为工艺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并代表我国竹制工艺的高峰,在国内及美、日、英、法、加等数十个国家参加展出,或为国家礼品送与国际友人,驰誉全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