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出土随葬品具有楚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楚文化的一个缩影

  • 风水民俗
  • 2020-02-16
  • 人已阅读
简介墓主棺的外棺由青铜框架嵌木板而成,呈带足的长方盒状,长3.2米,宽2.1米。高29米;外棺的青铜重量为3.29吨,一具棺材用如此多的青铜十分惊人!外棺的内外(包括铜框架)都被髹漆,内壁髹朱漆,外壁以黑漆为底上绘朱彩,间以黄色花纹。内棺的盖和两侧呈弧形,盖和棺身之间用子母口扣合。内棺上漆考究,花纹繁缛。盖面的图案由136条龙组成,共四行,每行17组,每组龙两条,首尾相接。棺的两侧主体图案为格子门图案,格子门两旁绘神兽武士持双戈戟守卫,这些神兽手持武器,守卫在格子门两旁,无疑是守护死者的灵魂。棺的头档和足挡以

湖北随洲市西北约3公里的擂鼓墩一带有一些高大的古冢,这里依山傍水,地域开阔,自然环境优美,正是古人选择陵墓的好地方。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东周诸侯墓—曾侯乙墓,这是建国以来经过科学发掘的、保存较完好的少数的东周诸侯墓之一。该墓除了宏大的墓室、巨型的木椁为历次发掘所罕见外,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各类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器和竹器等,总计15000多件。墓中文物数量之多、保存之好、造型之精、文字资料之丰富,在同类古墓中是罕见的,堪称我国考古工作的一次重大发现。
 

此墓系岩坑竖穴式墓,墓坑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最长21米,南北最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墓坑深度达13米。木椁四周和椁顶之上,都填有木炭,估计墓内木炭总数约6万多公斤。整个木椁包括盖板、墙板、底板总共由171根长条方木垒成,每根长约6~10米,宽0.5-065米之间,整个木椁用成材木料(方材)378.6立方米,约合圆木500多立方米,木料都为梓木。木椁总面积195平方米,由12道椁墙隔成四个椁室——东、中、西、北四室中室和东室各有61~62平方米,内室面积为45~46平方米。东室放置主椁,为重棺;东室还有殉葬棺八具,西室有殉葬棺13具。
 

曾侯乙墓是历年来一墓出土棺最多的,除墓主棺外,还有21具陪葬棺和一具狗棺。墓主棺的外棺由青铜框架嵌木板而成,呈带足的长方盒状,长3.2米,宽2.1米。高29米;外棺的青铜重量为3.29吨,一具棺材用如此多的青铜十分惊人!外棺的内外(包括铜框架)都被髹漆,内壁髹朱漆,外壁以黑漆为底上绘朱彩,间以黄色花纹。内棺的盖和两侧呈弧形,盖和棺身之间用子母口扣合。内棺上漆考究,花纹繁缛。盖面的图案由136条龙组成,共四行,每行17组,每组龙两条,首尾相接。棺的两侧主体图案为格子门图案,格子门两旁绘神兽武士持双戈戟守卫,这些神兽手持武器,守卫在格子门两旁,无疑是守护死者的灵魂。棺的头档和足挡以及棺身两侧的一些部位,都是由一些龙、蛇、鸟、神组成的图案。主棺漆绘的是一个神(龙)的世界,计有人面神四个,神兽武士20个,各种动物895只,其中各种龙占549条,蛇204条,古代龙、蛇基本不分,所以,龙(蛇)占了绝大多数。
 

墓内21具陪葬棺,外形主要有两种,一种和墓主内棺类似,即盖及两侧弧拱,称为弧棺;一种盖及两旁均平直称为方棺。殉人的陪葬棺均以内、外髹漆,内壁朱漆,外壁以黑漆为底朱绘花纹。陪葬者都为女性,年龄在18~26岁之间,多数为曾侯乙的妃子,少部分是歌舞乐人。用青年女子殉葬,一方面是当时礼制的规定,另一方面说明了墓主期望在死后仍享受妻妾成群的荒淫生活。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总数有1.5万多件,其中首推雄伟壮观的编钟。共出土编钟65件,是我国历年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编钟,全套编钟共重56公斤。形体美观、花纹纤细、铸造精致,前所未有。每件钟上都有铭文,内容除“曾侯乙作”外,其它都是关于古代乐理方面的记载。编钟出土时,绝大多数仍悬挂在编钟架上。编钟共有三种,一种为钮钟,上部有一方形钮,共19件,第二种为甬钟,共45件,第三种为鎛钟,仅一件系由楚惠王送给曾侯乙。全套编钟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音质纯正,音色优美。曾侯乙墓除编钟外,还有编馨、鼓、琴、瑟、笙、排箫等六十件乐器。我国古代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统称八音。曾侯乙墓就出土了其中的六类,即金(编肿)、石(编馨)、革(鼓)、丝(琴、瑟)、匏(笙)、竹(排箫)。馨是古代八音之一的石音,也是古代宫廷之乐金石之声的石声。所谓“金声玉振”,就是指钟馨齐鸣,馨在古代乐器中地位仅次于钟。曾侯乙墓全套编馨,包括青铜铸造的馨架一套,石蝸32块,挂钩32副三部分。根据曾侯乙墓出土的全部乐器,考古专家和音乐家们对曾侯乙的宫延乐队的乐器配备情况作出了大致的推想:编钟五人;编馨1人;建鼓、悬鼓、手鼓至少2~3人;五弦1人;十弦1人;瑟16人;笙6人;篪和箫各1~2人,总计至少得41人。钟鼓齐鸣,宫女载歌载舞,整个宫廷乐队好不壮观。
 

用大量的乐器随葬,尤其是用编钟、编馨随葬,是周代礼制的规定,是墓主身份等级的象征。先秦时代,特别重视“礼”、“乐”,“礼”是天地之序,即统治阶级制定的一套伦理法序,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乐”是天地之和,表现为天地之间的协和,一切事物融洽相处。〈乐记认为:“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总之是为了维护其宗法秩序的统治。《淮南子)高诱注说:“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正因为如此,礼、乐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是多么重要,所以也要在高级贵族墓中随葬乐器,作为体现礼制的乐器,自然也有等级之别,一般能享受金石之声的只有高级贵族。曾侯乙墓随葬编钟编馨等大量乐器,并非是曾侯乙十分爱好音乐,而主要是当时的礼制即显示出他身份等级的需要。
 

曾侯乙墓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总计重量10.5吨,以量多、型大、工精而著称,不少青铜器造型奇特,形态优美,文饰纤细,勘称稀世之宝。除乐器外,大部分是青铜礼器,所谓青铜礼器,主要是指夏、商、周三代统治阶级祭天祀祖、宴请宾客、婚嫁迎娶、赏赐功臣、死后随葬的青铜器皿。商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礼”,“以别尊卑,以明贵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因而,作为礼器的青铜器就受到了严格的等级限制,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平民奴隶不得使用,“礼不下庶人”。即便是贵族内部,也因身份不同,使用礼器也有区别。礼器实际上就成了身份、地位和权利的象征,成为“宝器、重器”。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礼器有四类:一是盥洗器,如盘、匣等,祭祀和宴会之前用于盥洗;二是炊煮器,在举行祭礼和宴会时,专供蒸煮食物用的器皿,如鼎、鬲、等;三是盛食器,祭祀和宴会时用以盛食的鼎、簋、豆等;四是酒器,包括饮酒器、盛酒器、储酒器,如壶、尊缶等。曾侯乙墓所出礼器114件,其它器皿17件,总重量2300多公斤。在众多的礼器中,以鼎为核心。鼎是礼器中的宝器、重器。鼎的多少,反映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与鼎配套使用能显示身份的盛食器是簋。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曾侯乙墓所出正是九鼎八簋。曾侯乙只不过是诸侯王,其使用天子之制,说明东周时,诸侯王普遍僭越礼制。
 

曾侯乙墓出土的兵车马器品种多、数量大、保存好。包括了当时主要的兵器种类,有远射兵器、击刺兵器和防御兵器,仅箭镞就有4507枚,戈66件、戟30柄、矛49件、弓55件、盾49件、马饰882件等。曾侯乙墓出土大量绚丽多彩的漆木器,总计达220多件。该墓所出漆器具有时代早、数量多、品类全、器型大造型古朴等特点。楚地是先秦时期漆器的主要生产地。这时的漆器绝大部分是实用器,有衣箱、食具、酒具、觥、杯、豆、盒、罐、案、几、架等,包括装物、盛食、搁置、摆设、观赏、娱乐等类。不少品种为楚墓及秦汉墓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仅杯一项就有筒形杯、单耳筒杯、双耳筒杯、豆形杯、豆形单耳厄杯和耳环,盒有圆罐形盒、鸳鸯形盒、带足盒、龟形盒等。彩绘繁简结合、图画寓意深刻,有素面不施彩,通体黑漆;有的器内髹朱漆,器外髹黑漆,有的用线条几何形作文饰;有的彩绘复杂,如鳞纹、龙纹、鸟兽纹;还有神话故事,如双首人石蛇,应是古代伏羲女蜗传说的写照。这批漆器颇具特色,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较早又较为难得的漆器工艺品。
 

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金器和玉器。金器有金盏、金杯等,总重达5公斤,一个墓随葬如此多的黄金,也属罕见。玉器有二类,一类是生前佩戴的;另一类是专用于丧葬的葬玉。佩玉、戴玉是古代奴隶主贵族的习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即自己的品德要和所戴的玉一样高洁,实际上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曾侯乙墓出土的玉有璧、璜、环、佩、琮等,其中璧64件、玉块20件,玉剑一把。人死后要含玉,曾侯乙口含六畜俱全,共有玉牛6件、玉羊4件、玉猪3件、玉狗2件、玉鸭3件、玉鱼1件,共21件。一口之内含如此多的动物,十分罕见。这些玉兽比黄豆略大,尽管很小,但件件栩栩如生。此外,曾侯乙墓出土竹简240余枚,共约6600余字。
 

曾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江汉流域的一个小国,依附于强大的楚国。像曾侯乙这样的小国君主,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其随葬品就已如此丰富,可见其厚葬是十分隆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南方最大、最强的诸侯国,其势力北到河南中部同三晋抗挣,东到安徽同吴越角逐,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很广。作为楚国腹地附庸的曾国,外交上丧失自主权,经济文化上深受楚的影响,所以,曾的文化深深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从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随葬品看都具有楚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曾侯乙墓是楚文化的一个缩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