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堂前艳会多摆手舞左手左脚、右手右脚、刚柔相济、自然摆动

  • 风水民俗
  • 2020-02-18
  • 人已阅读
简介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舞规模大,套路多,用于隆重的祭祀礼仪,每3至5年举行一次,人数多至千人万人,其舞蹈以出征打仗、刺杀对阵等象征性动作为主。小摆手舞,又名农事舞,规模小,形式简单,为一般节日喜庆活动时跳,多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也有在暮春三月夜间举行的,人数为数十至数百人不等,其舞蹈动作主要模仿一年十二个月的各种生产生活的活动,如扫地、砍柴、挖土、耕田、撒种、薅草、打谷子、打猎、办年货等。

少数民族舞蹈,有的节奏明快,有的轻柔曼舞,各有特色。其中规模宏大者,要数土家人的大摆手舞,跳舞人数成于上万。土家人为古代巴人的一部分后裔。巴人能歌善舞,周武王伐纣时,巴人踊跃参加,“巴师勇锐,歌舞以凌”,使殷师崩溃。汉初根据巴人歌舞创立宫中“巴渝舞”。土家人的摆手舞大约与巴人舞蹈有关。

摆手舞,为土家族较为流行的一科古老舞蹈,土家语叫社巴”。相传唐朝时,五溪八峒的土家人首领“八部大奉朝廷调遣从征,屡建战功。后唐玄宗听信谗言,毒死“八部大王”,“八部大王”冤魂大间皇宫,唐玄宗乃封其为“八部大神”,广建庙宇,香火供奉。土家人每逢节日,便去庙中(土王祠)祭祀朝拜“八部大王”,尽情歌舞。以后各村寨纷纷建立摆手堂,逢年过节跳摆手舞,形成习俗。清末土家族贡生彭

施铎有首竹枝词描写当时土家人跳摆手舞的盛况:“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选,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的得名来自各套路之间的过场动作,有单摆、双摆、上摆、下摆、回旋摆等,其特点是双手紧随脚步摆动,左手左脚,右手右脚,刚柔相济,自然摆动。

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舞规模大,套路多,用于隆重的祭祀礼仪,每3至5年举行一次,人数多至千人万人,其舞蹈以出征打仗、刺杀对阵等象征性动作为主。小摆手舞,又名农事舞,规模小,形式简单,为一般节日喜庆活动时跳,多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也有在暮春三月夜间举行的,人数为数十至数百人不等,其舞蹈动作主要模仿一年十二个月的各种生产生活的活动,如扫地、砍柴、挖土、耕田、撒种、薅草、打谷子、打猎、办年货等。

跳摆手舞一般在晚上。届时,士家族男男女女,成群结队,身披“西兰卡卜”土花被面),举着龙风大旗,扛起鸟枪和齐眉棒、梭标,吹起牛角、土皮号、唢呐,点响三眼镜聚集于摆手堂(坝)。然后由“土老师”土家语为“梯玛”)主持祭祀仪式,高唱赞歌,带领大家参拜“八部大王”敬神完毕,人们便开始跳摆手舞,由“土老师”领头,其他人围成圆圈,圈中有一人打鼓敲锣。人们伴着鼓点,边转边跳。有的地方则站成两队对跳。卧佛山公墓晚上则于平坝燃起篝火。一时锣鼓阵阵,歌声悠扬,男女起舞,舞姿舒展大方,整齐宏壮,气氛欢快热烈。土家族彭勇行记道:“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引歌。冬冬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月嗬。”

Top